火山石屋,见证火山先辈的智慧
外围是火山石墙,承重体系是大木构架,院落空间由院门、照壁、正屋、横屋以及前院、后院组成,这就是我市火山石住宅的全景描写。
走进一户户古老朴素的火山石住宅,指间游离在火山石墙,似乎也感受到了火山人的取之于自然的聪慧与勤劳;徜徉在自然透光的横屋、正屋间,肆意感叹着火山人借力于自然的智慧和聪明。静谧的火山石住宅,充分体现了充满智慧的海口火山人在长期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素过程中形成的质朴的生存策略和充满诗意的生活哲学。如今,这里不但是海口原住民的幸福家园,而且成为市民游客感受火山文化的游览胜地,传承着古老的村落文明。
□本报记者 史发梅
1
火山石墙 冬暖夏凉
雷琼裂谷火山带共有火山175座,其中海口就有101座。而火山最大、最多的产物就是熔岩,其冷却后形成的火山石成为海口火山人生活中最重要元素。
海口火山石大多是多孔玄武岩,具有质轻、坚固、易加工的特性,它的气孔构造具有吸附性,下雨后蓄积部分水,气温上升后挥发,吸收热量调节微气候,可以达到局部降温的作用。因此,由多孔玄武岩建造的石墙,可抵御强风,还冬暖夏凉。
湧潭村开工故居,墙体用的就是多孔玄武岩。“开工故居是典型的‘四面光’墙体。”村民蔡积流说。开工故居房屋正面墙体基本采用气孔大小较为一致的玄武岩, 用凿子将石材打磨成高约40厘米、长约1米、厚约40厘米的四方条石,采用石材干垒技术砌筑,石块间没有浆料粘合,仅靠上下错缝,便能合缝密实,石缝间刀片都难以插入。
由于从选材到加工及砌筑都非常讲究,因此能建造这样的住宅多是财力雄厚的人家,一栋单层的四面光建筑就要耗费5到10年的时间,可见建造一整排火山石民居乃至一整个火山石村落要历经多少年月。走访火山石民宅中发现,只有少数住宅能在各个朝向的墙体都采用如此规格材料进行建造,多数住宅仅对房屋正面稍作讲究。
三卿村一所具有800多年历史的火山石住宅仍完整保存,墙体为不规则的多空玄武岩干垒起来的,呈冰裂纹状,如冰破裂、裂片层叠,很有立体感。这所住宅住着两位老奶奶,今年97岁的陈妚二说,子女一直想让她搬去和他们一起,但在这里住久了有感情,而且这房子冬暖夏凉住着舒服。
冯唐村火山石民宅大多采用的是小且不规则的多空玄武岩建造的,最下面的较大,越是上面越小,因此民宅大多较低矮。
记者了解到,海口大多数的住宅墙体,采用的是非四方的不规则形状,甚至五角或六角形状石块垒砌而成;既有严谨规则、肌理均等的做法,也有从下至上石块按形态渐变,使整个墙面呈现出特殊肌理的做法,各有其美感。
2
住宅构建 石木搭配
海口火山石住宅,几乎所有硬质界面都是由火山石构成的,除了外围的石墙,还有火山石门槛、火山石柱。而在住宅中,火山石与各类木材的配合使用独具特色。比如广泛种植、取材便利的菠萝蜜,以其珍贵的菠萝格作为火山石村落中使用最多、最广泛的木材之一, 常用于火山石民居的门窗构建、梁柱结构、内维护结构以及各种雕刻艺术中。
包道村侯家大院正屋前、屋檐下,两根四方形的火山石柱尤为注目,断面刻着寓意节节高的柱子,惟妙惟肖,地面支撑石柱的柱础石也刻着精美的花草图案。而这两根石柱发挥的作用是抵挡台风暴雨。
海口火山石住宅的构建,是靠火山石与木材的搭配:外围的石墙起维护作用,整个承重体系全由木架构来承担,即“墙倒屋不塌”。而在木构架体系中,作为主要承重构件的大木构架,有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基本形式。
侯家大院木材用的是黑盐木、菠萝蜜木和部分花梨木,承重构件是抬梁式,即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主要在大型建筑中普遍采用。侯家大院是大户人家,而我市火山石住宅普遍使用的是穿斗式木结构,跨度小、用料规格小、构造简便。
湧潭村蔡泽东宅,两侧卧室采用山墙承檩形式,穿斗式木结构,以竖向的木柱取代横向的木梁,这样既能节省木材,还能充分发挥木料质地坚硬的特性。
木材除了发挥承重作用,有的还被制作成木板、窗户、屏风、神龛、供桌、椅子等。
儒图村火山石住宅窗户,由竖着7根等长的方形木板条、上下各1根等长的方形木板条制作而成,非常简单;迈德村火山石住宅窗户则有精美的加工,里面是一层雕刻成连接的木质小格、外面是雕刻而成的木质花朵;侯家大院窗户更是气派,窗户边框层层递进,而每层的颜色、花纹各不相同,窗栏制作也很精美。
侯家大院花梨木制作的供桌雕工精细,堪称一绝:瞪圆双眼,怒目而视,是侧边龙图案;翻江倒浪、耀武扬威是主图案中的龙;雄鸡与鸟儿斗鸣是辅助图案。这些雕刻纹理清晰明了、栩栩如生。
石木结合、大木构架的火山石住宅,不仅保证了我市火山石住宅的牢固性,还能让住宅冬暖夏凉、住着舒服,更让住宅多了一层源自自然的美丽色彩。
3
院落空间 层层推进
以前几乎每个家庭都会有许多孩子,男孩子们到了成家立业的年纪,他们就在父母的房屋后面建自己的住房,如此一代一代发展延续下来。因此,部分古村落繁衍上百年,一个村落中只有一个姓氏,皆为兄弟姐妹。
海口火山石住宅院落空间大多由院门、照壁、正屋、横屋、前院、后院构成。正屋是住宅的主体部分,包含客厅、卧室等必须具备的生活空间。除此之外,以正屋围成的院落两侧有低矮的横屋,一般为厨房、柴房、畜栏、仓储等用房。院门、院墙将整个生活空间围合起来,并留出前院和后院。整个村庄院落由正屋以及正屋和横屋围合而成的小院落层层推进,颇有几分庭院深深深几许的韵味。
院门
豪华气派 个性张扬
院门,是通往前院和正屋的必经之道,一般家境殷实的人家会将院门建得豪华气派,毫不掩饰自己张扬的个性,以此展示自家的身份、地位、财富及房主的文化品位,所以头门常常被称为“门脸”、“门面”。
侯家大院院门就显得十分气派,院门似一个无前后墙壁的小房子,房顶刻有精美大气的图案,盖有灰色瓦片,房顶下是门头,门头塑有“宣德第”。院门设在面对院墙的右侧,不是院墙的正中间。
大户人家正对着正屋大门的是照壁。通常在照壁上刻有红色的大大的“福”字。侯家大院照壁上的福字历经风雨已经看不太清楚;蔡泽东宅照壁福字却很清晰。据了解,照壁的设置有屏蔽“不吉之气” 进入宅门的功能,还具有挡风、遮蔽视线的作用。
正屋
主要载体 生活空间
从院门进入后首先就是正屋,连接前后院。正屋是海口火山石住宅的主要空间,包括用木板隔成的三部分,即中间的主厅、左右两厢房,主厅又被木板隔为前厅后堂。
前厅约占三分之二面积,设有供桌、椅凳,承担了会客、接待、祭祀等主要功能。靠木隔板正中放置供桌和四方桌。木隔板顶部向后堂延伸的空间设有神龛,供奉祖先灵位。
后堂主要是前厅和后院的缓冲空间,同时作为联系两侧厢房的主要交通空间。在迈德村曾宪熙故居“明经第”,该村委会主任曾令叶指着后堂说:“在早期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束缚下,一般前厅有客人时,女性不能再从前厅出入,只能从后堂出入两侧厢房。”
正屋主厅两侧是作为卧室使用的厢房,其内部分隔依家庭成员数量,或两间、或三间、或四间。厢房内部也用木隔板分隔,设有门,彼此独立。
开工故居为三进式合院,一进主屋已坍塌;二进主屋共分三间, 中为堂屋,两侧为厢房;三进庭院均设有横屋。翠绿的植物长满了故居院落,爬上了火山石墙头。
横屋
补充载体 功能空间
在整个院落的两边分布了厨房、储物间、柴房等其他建筑,这些建筑物轴线与主屋轴线相垂直,因而称为横屋。
相较于“四面光”的正屋,这部分建筑的用材显得更为质朴、简单,主要由方石、碎石垒建,有些墙外立面较平整,但内部凹凸不平,甚至有较大缝隙,直接通风透光。在冯唐村火山石住宅,横屋大多低矮,石块间隙较大,因此光线足也比较通风。
横屋的内部结构相对简单,内部空间通常不会像正屋那样再进行二次划分,只简单区分左右间,角落空间用于存放杂物,进深仅两到三米。横屋与正屋间通常有一部分较窄的空间,底部设置排水沟。
横屋整体较小,由于多使用不规则形石块垒建,整体墙面较为粗糙,但统一的火山石材质使院落中多个建筑整体看起来既材质统一而又肌理多变。